“逃离996” 勤奋劳动 不等于“自愿”!
在当前阶段,劳动者勤奋劳动是必须的,甚至是必要的,但这也不能以此推导出,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就一定要以牺牲劳动者的权益为代价。
插图/勾犇
近段时间以来,围绕部分企业实行“996工作制”的争议越来越热。一些舆论涉及的互联网大佬们也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。
比如,马云就多次谈及“996工作制”的问题,他认为:“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”,其中的原因就在于“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,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?”
要求员工“996”并不妥当
毫无疑问,马云的观点不能说不正确。确实,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,没有付出超常的努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即便现在马云已经功成名就,但他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仍是12×12(即每天工作12小时,一年12个月都是如此)。无数的事实都证明,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,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。
但是,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,创业者或者企业家可以这样要求自己,但如果以此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如此,则显然并不妥当。
在最近有关996的争论中,很多人提到,应该抵制的是强迫996,重要的是员工要有选择的权利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: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,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,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;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,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,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。”因此,励志性的说教并不能取代法律上的规定。
在当前劳动法律法规日益完善、执行力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,强迫员工加班的现象自然越来越少。但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偏长,加班现象普遍的问题依然存在。
有关研究表明,我国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,过半数行业每周要加班4小时以上。大多数行业的周加班时间(按标准工时40小时计算)在3-5小时之间,超过50%的行业的平均周工时超过了最高工时限制44小时。
大部分加班是“隐性强迫”
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,除了有些企业是按照《劳动法》规定的“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”外,更多的则是采取“隐性强迫”的手段。
其主要做法包括——将员工的底薪或者基本工资定得很低,不少企业干脆用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员工的基本工资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员工按时上下班的话,那么就只能得到微薄的底薪或基本工资而勉强维持生计,要想多挣就必须超时加班。
另一种做法则是加重员工的工作任务。有些企业虽然也是遵行八小时工作制,但给予员工的工作任务却超出了八小时所能完成的限额。于是,不少员工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超时加班。
很显然,这种“隐性强迫”有可能给员工带来的权益侵害更加严重。由于手段隐蔽,员工的超时加班工资也易被忽视,因而在不少企业中形成了用工的“潜规则”。
在互联网行业当中,员工加班更倾向于后一种可能。不过,在加班费方面,互联网行业比其他行业强多了。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区域,因而加班、甚至是996工作制都是一个长期的刚需。而且,企业给员工支付的高薪,某种程度上涵盖了企业所支付的加班费用。在一些大的互联网企业,较少出现员工怨言,原因就是高昂的福利待遇。因而,很多人都热衷于“自愿加班”。
“996”对员工造成多种不利影响
但是,由此来论证996的合理性可能弱了些。从长期超时违规加班对员工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来看,许多调查发现,加班时间过长会破坏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平衡。不少经常加班的年轻人没时间谈恋爱、没时间生育抚养孩子,也没有时间陪伴家人。
此外,超时加班还容易诱发各种职业病。一些行业和部门员工自杀和“过劳死”现象频频发生,与此不无关系。
企业之所以会热衷于让员工多加班,从根源上来说,还是对利润的追求使然。一些企业家认为,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,如果员工拿得多,企业和企业家的利润就会减少;反之,如果能够想方设法降低劳动成本,甚至通过一些“技巧”压低员工工资,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的所得就会增加。
事实上,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。一方面,过度加班导致员工身心健康的损害,本身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忠诚度。劳动者的时间可以分为“健康时间”和“生病时间”,“生病时间”过多,必然会让“健康时间”缩短,这对企业效率显然会有负面影响。
在企业忠诚度方面,过度加班会诱发更多的跳槽现象。根据某招聘平台不久前发布的《2018年年轻白领跳槽调研报告》,35.8%的年轻白领正在考虑换工作,超70%的求职者已着手准备简历。这其中,加班现象比较严重的计算机/互联网/通信行业属于高频跳槽行业,工作不到一年就跳槽的频率高达33.3%。
因此,要规范“996工作制”,必须重视对“隐性强迫”行为的治理。在当前阶段,劳动者努力工作,勤奋劳动是必需的,甚至是必要的,但这也不能以此推导出,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就一定要以牺牲劳动者的权益为代价。
这次的996风波肇始于一个程序员发起的“996.ICU”项目,随着一些互联网大佬的介入,演变成了一场波及甚广的大辩论。996对吗?当然不对。那么,996该集中所有的炮火吗?其实一些经济学者认为的实行996的现实经济和社会环境也是存在的。
这个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是,如何用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,即便是在不得不加班的情况下。
从政府角度来说,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,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,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“隐性强迫”加班现象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,要将员工当成财富而非负担。特别是应该纠正依靠增加员工加班时间、压低员工工资水平的错误观念。
当然,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,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。如此,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,才能顺利实现。
逃离“996”,争议仍在继续
“我们为了收入而工作,若说我们因此而变得非常富有,为什么我们的个人生活却如此贫乏呢?”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的《过劳时代》一书中写到。
有些人已经用脚投票,选择逃离“996”。但有关争议仍在继续。
支持者不乏互联网大佬,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最近三次谈到“996”,其抛出的“996福气论”引来不少骂声。
但面对外界对其“展示资本家的獠牙面目”的评价,马云坚持“向奋斗者致敬”“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,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?”
京东CEO刘强东也抛出“兄弟论”,称“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,但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”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!”
反对者如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,“每天不算路途,11小时工作时长,那恋爱,家庭,社交无暇,而这是生活的目的,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,正是一张一弛啊;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,效率导向。
“996”让人“一朝回到解放前”?
耐人寻味的是,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马上来临,这个节日正是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来,此时中国社会却掀起“996”讨论,令人有时光错乱之感。
回顾中国的工时制度,上世纪80年代,中国人一周工作6天,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,但这一天反而要做很多事,“战斗的星期天,疲劳的星期一”是当时的流行说法。
到1994年,国家施行“大小礼拜制”,每隔一周休息两天。休息两天那周为“大礼拜”,而只休一天那周为“小礼拜”。“大礼拜”刚实施时,很多职工周六跑去单位上班,却发现当天休息。
到1995年,“双休日”出现,中国正式实行5天工作制,即每天工作8小时,每周工作40小时。
双休日制度实施20多年后的今天,“996”工作制的流行让人恍惚有种“辛辛苦苦几十年,一夜回到解放前”的感觉。
年轻人健身资料图。 泱波 摄
“996”不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潮流
令人忧虑的是,“996”工作制似乎有着从互联网企业向各个行业蔓延的趋势。很多人担心,如果“996”成为一个行业的潜规则甚至明规则,个人除了跨界外就难逃加班的命运,就这样裹挟着沦为“过劳一代”。
从更深层次分析,“996”的背后是互联网发展初级阶段红利下降后,互联网公司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,更加强调单个人力资本的产出价值。
“之所以现在部分企业推行996,主要还是因为行业竞争压力大,想以此提高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。”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,“996”工作制明显违法劳动法。
根据规定,法定工时是一天工作 8 小时,平均每周工时不超过 40 小时;加班上限为一天 3 小时及一个月 36 小时。
“996属于过度超时加班,侵害劳动者的休息权,即使给钱也是违法的,这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是不能接受的。”苏海南说,“尽管目前在某些特定岗位实施996有现实需要和可能,如IT行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(其中后者也应征得其同意并额外付酬),但普遍性、制度性实施是行不通的。”
在苏海南看来,80后、90后日渐成为工作的主力军,他们更加关注工作生活平衡,维权意识也高,在这种背景下如普遍推行“996”,一是违反劳动法律法规,二是损害了企业应有的人文关怀,三是背离了劳动者和社会的心理预期,肯定会引发众怒,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。
虽然“996”工作制短期会为企业节省开支,但是长久下来反而影响员工为企业做出真正有创造力的成绩。人跟机器的不同就在于人有想法有感受有创造力,但人的创造力不是来自于日复一日机械式的工作。
“通过牺牲员工健康和休息,迫使员工超时工作最大限度产出来换取企业发展的做法是竭泽而渔,”苏海南建议,对于企业来说,要想获得长远发展,工时制度安排要合法化、人性化,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,改善管理,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,同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,来提高生产效率。
来源:综合新华网、中新网
说明中国,点评世界
欢迎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